栏目导航

《大学生》|分不清麦苗和野草的青年人选择“进村读研”

发表时间: 2025-05-12 作者: 资质荣誉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国农业大学(简称“中国农大”)的学生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青年节礼物——习给该校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在回信中,习说:“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何谓科技小院?指集科学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将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此模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大教授张福锁及其团队于2009年首创,让田野成为授业的课堂、作物成为生动的教材,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就这样被“种”进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田野。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规模虽小,但发挥着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巨大作用。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16年来,科技小院蒸蒸日上,从一个到上千个,不断点燃师生们强农报国向下扎根的热情。

  徐俊平是给习写信的12名科技小院学生代表之一,也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出了名的“玉米专家”。从硕士到博士,徐俊平在杭锦后旗科技小院已经驻扎了近6年。

  记得初到小院时,村民对第一次下田的他满是质疑:“我们都种了几十年地,你一个大学生娃娃能指导我们吗?”来自村民的“怀疑关”,是小院学生融入乡村首先要跨过的一道关。

  “既然农民不信任,那就撸起袖子干吧,用行动改变他们。”回过头来看,徐俊平认为,这道关虽然看起来“可怕”,但是并不难。驻村不久,他就用一场和农户间的比赛闯过了这道关。

  “农户一块地,我一块地,最后看谁种得好、产量高。”由于品种筛选得好、种植方法标准、病虫害防控技术先进,徐俊平所负责地块的玉米长势、产量都显著优于当地农户。“当时,农户走到地里一看,就问我,小徐你种的这是什么品种呀?这么好!明年我也要用你推荐的品种和技术。”徐俊平说。

  地处河套平原的杭锦后旗是典型的农牧大县,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但土壤盐渍化、农田大水漫灌、化肥用量高等农业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制约着当地粮食产量和生态环境。驻村期间,徐俊平通过示范试验,为农民解决了玉米培养种植过程中的品种、用肥、病虫等技术难题,大幅度的提升了玉米产量。

  为了让更多农户受益,他还与导师专家、蒙海镇以及杭锦后旗科协等创新农民培训方法,提出了“科技小院全覆盖农民培训”方案,带领科技小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现场培训种植技术达百余场,覆盖农户千余人。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突出成效,让徐俊平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认可。

  徐俊平说:“我很庆幸当初选择来到科技小院服务‘三农’。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对我们科技小院的学生而言,‘自找苦吃’就是脚踏实地、主动担当作为。到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做实事,让我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021级硕士研究生吴依曼说:“刚来的时候,我甚至分不清麦苗和野草,在老师和乡亲们的带领下,我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查看苗情,每到一处都与种植大户等交流,半个多月后,我就开始给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了。”

  科技小院学生还深入涉农企业,在服务企业中成长。2019年,邯郸市沃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遇到鸡粪制肥发酵慢的难题,负责人李书立找到科技小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朱高玄随即来到了企业。很快,他就发现了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问题:槽式发酵升温困难,发酵效率低。

  想要摸清不升温的原因,最严谨且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入槽取样。“整个发酵车间长130米、宽30米,堆上鸡粪发酵物料后,高度近2米。为了确定腐熟状态,必须进入发酵槽里。我每天跳进鸡粪堆中,用手扒鸡粪,分层取样。憋一口气,铲一铲子;再憋一口气,铲一铲子。来回五六趟,才能最终取到所需样品。”朱高玄说,当时每天带着一身鸡粪味儿,做实验、查文献、问导师,经过近1个月的研究,终于使发酵期由60天降到30天左右,还降低了企业30%的生产成本。

  李晓林介绍说:“我们小院有个规矩,不能和村民说‘我不会’,最后总要拿出一招来。学生一时想不到处理方法,可以回复‘我来给你想办法’,再回来上网查资料或者找老师。” 通过在学中干、干中学,科技小院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许多涉农企业说,这些学生既懂农业,又懂产品,还耐得住寂寞,企业特别需要这样的人才。

  2019年,中国农大打造了“中非科技小院”项目,面向非洲招收农业专业来华留学生,旨在通过农业实践与技术交流,用中国农业经验帮助非洲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助力非洲农业发展。

  “中非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中国农大副教授焦小强说,该项目采用“1+1+1”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留学生第一年在中国进行理论学习和科技小院的实践教育;第二年回到非洲,按照科技小院的模式与非洲小农户一起开展本地化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第三年返回中国进一步学习研究,开展论文答辩等。其中,第一年的实践教育是要在曲周实验站和科技小院驻扎一个作物生长季,开展实验、尝试支教、体验农村文化活动等。“只有真正参与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他们才能掌握技术,了解如何将技术传播给农民,这样他们回国后,才能让技术在非洲真正落地。”

  弗朗西娜·莱拉托·库瓦莉是马拉维共和国农业部的一名农业技术推广员。2022年,她来到中国农大学习,成为“中非科技小院”项目的一名硕士生,寻找粮食增产的奥秘。她说:“农业是马拉维的经济支柱,但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粮食收成非常低,农民买不起昂贵的农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中国在农业方面发展得非常好,所以我想了解中国是如何做的,怎样能帮助农民提高技能水平,实现粮食增收。”

  马拉维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不够,如何能实现高产?在中国的田间地头,库瓦莉找到了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大豆-玉米间作技术”。这一中国古老的种植方法是大豆和玉米同时种植,大豆通过固氮,提高土壤肥力,以实现玉米和大豆的双产量提升。第二学年,库瓦莉返回马拉维,利用在中国农大学到的农业技术,帮助当地30个农民在30多亩地上种植玉米,并取得丰收:一亩地产出约1200斤玉米,而当地正常的情况下亩产仅三四百斤。“中国的农业种植技术在我们当地非常受欢迎,因为农民的收成竟然提高了三四倍!”库瓦莉兴奋地说。

  如今,中国农大已为赞比亚、坦桑尼亚、马拉维等非洲国家培养了90多名农学类研究生,并在当地建成7个“中非科技小院”。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国农大和马拉维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科技小院非洲中心。该中心将承担起非洲多个科技小院运行的枢纽作用,进行集中培训、学术交流等。

  当然,科技小院贡献世界的,不仅是对非洲人才的培育,很多科研方面的突破,也在不断丰富着人类对农学领域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