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摘编·农业水利高水平发展(三)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农业进入了智能化时代,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推广和使用为粮食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大幅度的提高插上翅膀。但当前智能农机推广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缺乏核心技术和装备、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推广应用受成本因素制约等。
建议: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强智能农机装备关键研发技术。实施智能农机装备创新攻关工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科研院所、生产企业间的合作,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大田作物精准播种、精准施药、精准施肥、高效收获等智能农机装备,实现无人驾驶自主作业、按需变量作业、作业过程远程监管、田间信息自动收集、作业信息的自动统计及可追溯。
二、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夯实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基础。快速推进信息基本的建设,确保网络信息低成本全覆盖。推进农机大数据相互连通,构建完善的大数据应用系统,将各项工作综合整合,有效解决农业信息“碎片化”问题。融合智慧农业云平台,发挥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优势,为智慧农机作业服务与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科学、可靠的生产托管、农业植保、病虫害防治以及气象“私人定制”等全方位服务。
三、制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升农机智能化水平。通过农机购置补贴,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农机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购置使用智慧农机,对国产高质量智慧农机更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策补助鼓励农业生产者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预约、订单等电子商务服务,大力普及农机App。
四、加强新型农机和智能农机操作手培训。加快新型农机操作手培育步伐,通过开办农民夜校、技校等方式补齐“技能”短板。增加自动导航、无人驾驶、精准作业、智能监测、物联网等培训内容。加快技艺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试验推广、服务机制创新,示范引领智能化农机农艺融合发展。
如何保障水安全、电力安全与经济安全是当前的迫切问题。建议
一、从提高水资源供给网络的抗风险能力角度完善国家水网建设。适当增加关键省份及市县行政单元的供水来源多样性,增加供水安全脆弱的行政单元的用水冗余水平,做好安全备份。
二、协同完善国家水网与国家电网建设,以水安全促电力安全。保持发电结构的多样性水平,提高气候灾害尤其是雨季突发干旱的异常气候事件的预警能力。
三、加强系统模块设计,以国家水网建设联动保障水安全、电力安全及经济安全。进一步系统设计国家水网布局,提出在现有国家水网及电网格局下各行政单元最优的供水供电方案。
目前三峡库区绿色生态水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
一、强化库区支流水华防控。加强三峡水库支流水华监测及成因理论研究,夯实水华防控的科学基础。
二、加强库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编制《三峡库区支流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促进地方各级土地利用、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多规融合。
三、优化水质监测预警体系。持续开展三峡工程干支流水质监测,重点完善涉磷污染源监管系统,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优化库区水质监测体系建设。
四、构建三峡库区生态水网。持续聚焦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系统考虑三峡库区天然水系的科学合理调节调度。
为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协同联动,推进沿江区域水环境高水平共保联治,建议
一、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长三角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转型发展联合指导,加快制定跨省域行政区的水环境共治联保标准与协同执法监督检查体系,加强农用化肥科学使用的专业指导。
二、相关部门统筹整合长三角区域现有的铁路干(支)线资源,前瞻研究未来在长三角区域建设铁路货运专线及区域性物流节点网络的可行性。
三、相关部门加强长三角区域水资源保护与协调综合利用的指导,在科学研究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探索搭建在区域内一体化水资源存储水库群和跨区域调运的管网系统。
为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议
一、大力发展智能农业,对农业生产进行全流程监控。通过对气象数据、作物生长数据和病虫害数据来进行分析,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作物的生长趋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二、促进农机智能化发展,深入开展智能化农场建设,在不同作物种植区域筛选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区县,开展智能化作业试点。加强农机生产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提升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水平。
三、整合国家相关部委和机构、农业重点院校的农业科学技术研发资源,在主要粮食作物的种业研发、种子库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科学技术项目上立项攻关。
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发展成效显著,但高端农机装备“国货国用”仍存在突出短板。建议
一、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打造标志性高端农机产品为抓手,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层次地融合的高端农机“国货国用”整体规划。
三、营造良好应用生态,促进“国货”批量应用。推进“优机优补”等政策落地实施,探索实施高端农机作业补贴、融资租赁承租补助等新型补贴方式。持续推进全国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加大高端农机装备实操实训、作业演练等培训力度。
目前,已有部分省份将无人机应用于农业场景中,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建议
一、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制定一套专对于农用无人机的设计、生产、测试和使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二、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组织和宣传成功案例,举办无人机农业应用展览,建立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基地。与农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私营企业合作,共同推广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三、建立健全服务沟通体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关于无人机技术的最新动态、操作指南和维护知识,分享各地区在使用无人机技术方面的最佳实践案例。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降低农民采用无人机技术的成本。
解决秸秆科学利用的问题,要从产业链的设计入手,进行模式创新。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扶持秸秆利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创建秸秆“就地收储﹢就地发酵﹢机械还田”的腐熟还田模式、“就地收储﹢生物饲料﹢牲畜养殖﹢无菌发酵﹢机械还田”的过腹还田模式来直接施行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
二、加大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力度,为从事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及土壤有机质提升企业的研发、生物技术、机械装备、模式建设、循环利用等方面工作的公司可以提供保障。
三、土壤治理、农牧业综合基本的建设由政府出资,秸秆利用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直接运作,保证秸秆处理和利用效果。
关于秸秆焚烧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科学评估和研究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具体影响,优化相关管理政策和措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平衡。建议
一、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监管部门进行科学评估,为秸秆还田政策的实施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科学评估,系统研究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机制。
二、加强对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明确秸秆还田的标准和要求。针对难以控制的病虫害且对粮食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带病虫害秸秆,采取科学、有序、可控的焚烧处理,以减轻来年病虫害发生风险。
东北地区的农作物秸秆量大,地方政府积极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但一些地方没做到科学离田,造成黑土流失。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秸秆打包带土全链条评价体系,建立秸秆打包带土的台账管理云平台。
三、优化作业方式。秸秆打捆器作业过程中,确保秸秆弹齿捡拾器的离地距离大于3厘米,减少与表层土壤接触的概率。
四、分类推进区域适宜性的秸秆还田模式。建立区域尺度下的秸秆分类还田模式体系,确定操作性强的秸秆还田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