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点“粮”成金 单产效益双增
山东禹城市润德家庭栽培农场选用圆盘式上肥机在小麦返青期进行追肥作业。材料图
清晨,在山东省禹城市伦镇高标准农田里,斗极导航无人耕种机正划破薄雾。润德家庭栽培农场负责人杨富勇的靴子踩在过的麦田上,宣布酥脆的动静。他俯身拨开墨绿的幼苗,显露土壤里弯曲的黑色滴灌带——这些毛细血管般的管线,正将水肥精准输送到每株作物的根系。远处,三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朝霞中划出银色的航迹。
近年来,禹城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聚集破解粮豆争地的难题,通过强化“书记抓粮”的作业战略,结合方针保底、技能引领、形式立异、延链增值,不断探究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进步的新途径,有用完结了“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同频共振、深层次地交融。上一年全市完结13.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培育面积,超额完结了德州市下达的栽培使命。
市委书记苏兰武介绍,本年被农业村庄部列为全国玉米单产进步整建制推动县,全市将环绕单产进步举动,在每个镇街树立一处100亩以上的科技示范田,会集展现新种类、新技能、新效果、新农机,带动全市玉米大面积均衡增产。
向阳逐渐升起,旧日新年往后浇返青水的繁忙现象逐渐被春季所替代。杨富勇正察看后的苗情。“我的麦田上一年悉数深耕,当令耕种,上一年冬天为了控旺,进行了一次。这几天通过实地了解,墒情不错,当时返青期便是抓住,促苗早发、促弱转壮,提温保墒。”他掏出手机展现“农田处方图”:“瞧,无人机拍的这张图,哪块地缺肥、哪片地正常,看得一览无余。”
据杨富勇介绍,禹城市依托省农科院李升东教授树立的“绿色增粮协作网”微信群,吸收全市种粮大户参与,每天进行科普讲座、咱们各抒己见、沟通栽培办理经验,收成很大。春管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特别是曩昔小麦返青便进行肥水办理,回头看既浪费了肥料、污染了环境,更不利于小麦及早返青。通过学习,把返青水改为清明前后的动身拔节水,省肥省水,还维护了环境,下降了本钱,真是一举多得。
杨富勇是禹城市“豆王”获得者,在上一年举行的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推动会议上还作了典型讲话,沟通了他近年来在栽培上的立异做法。他通过“6∶4巨细行栽培”形式(玉米巨细行,边行0.4米,中心行0.8米),进步边行效益,下降收成机损率。结合玉米种类适配,即边行栽培“农大778”(紧凑耐密)、中行栽培“迪卡653”(株形高、边行优势明显),结合减垄增地、斗极导航、滴灌耕种、增肥增密等配套办法,有用处理玉米中后期脱肥导致减产的问题。
“咱们选用气喷式耕种机,使复合栽培玉米密度到达5000株以上,大豆到达7000株以上,特别是他初次将滴灌耕种技能运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处理了困扰当地多年大豆干旱出苗难的问题。”杨富勇介绍,再加上24小时“黄金时间”内完结关闭除草,对大豆恰当追肥、病虫害早防早治等办法,产值再立异高,上一年完结玉米单产打破1500斤、大豆单产打破180斤,每亩效益到达1800余元,效益和净作玉米适当。
黄昏的辛店镇电商产业园灯火通明。在辛店镇和秀春家庭农场的直播间里,农场负责人陈桂芳正将刚出笼的馒头掰开,密布的蜂窝结构在高清镜头下清晰可见。“这馒头香来自咱们农场自己栽培的小麦,从耕种到磨粉全程可追溯。”她点击屏幕调出溯源体系,显示出小麦生长的全过程印象。
“咱们加工的面条、馒头,选用的是‘中麦578’优质高筋小麦,通过传统加工方法,保留了麦芽糖等养分成分,做出来的面食既筋道又好吃!”陈桂芳一边展现新产品一边介绍道。这位土生土长的村庄妇女硬是通过参与训练、勤奋好学,一步步从一个一般的农人终究生长为“齐鲁村庄之星”。
陈桂芳拿出了刚刚蒸熟的馒头让记者品味,尽管色彩没有市场上售卖的亮白,可是一股子麦香味迎面而至、胃口倍增。“粮食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好产品还得有好种类作支撑,我栽培的小麦悉数都是优质麦,从源头上确保了质量。”陈桂芳说。
循着机器的轰鸣声,正在车间指挥工人作业的陈桂芳老公秦玉勇也走了出来。“前年我出资50万元,购买了对辊式面粉加工机,现在已具有面条、面粉和馒头号多种产品,借助于电商出售和抖音,足不出户便出售一空。”陈桂芳和记者说,除了选好优质种类外,更重要的是科学办理,这些年她通过增施有机肥、播前播后、氮肥后移等技能,借助于雷肯、马斯奇奥和雷沃等新耕具,从源头上确保了一播全苗。
陈桂芳还通过申报“绿色农产品标志”,注册“煜壇”商标,进一步完结了农产品的延链增值。现在除了她流通的400亩土地悉数栽培优质麦,每年还收买5万斤优质麦做深加工,成为带动周边大众发家致富的“女强人”。
“不开展绿色生态农业,今后的路子越走越窄!”辛店镇宏煊家庭农场负责人刘连喜正指挥社员们将刚腐熟好的有机肥通过撒施机进行春季上肥。他本年流通土地到达700多亩,肉牛存栏到达100多头,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同时年出栏肉鸭30万只。望着活蹦乱跳、牛鸭和鸣的热烈场景,老刘情不自禁地说起了他的“致富经”。
“你别看这几年养殖业不景气,但里边学识大着呢。首要牛犊子进价廉价,关键是咱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的秸秆做到了废物利用、过腹还田。特别是大豆秸秆每百斤可代替3公斤精饲料,亩均增收100多元,还省下了精饲料。”刘连喜介绍,把粪肥腐熟后又从头还田,少用了化肥,小麦的质量也进步了,实践做到了生态栽培。
当看到养殖场放着音乐、牛儿喝着温水时,老刘骄傲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通过训练我才知道牛的智商适当于2岁的孩子,你对它好,它就可劲长,饮用了温水它就竭尽全力地长膘,避免了能量消耗、有利于肉牛育肥。”正是凭着这种“拼命三郎”的精力,上一年刘连喜获得了“齐鲁村庄之星”的荣誉。
禹城,这片从前“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盐碱涝凹地,通过几代农技人员半个多世纪的接力攻坚,现在已蜕变为阡陌纵横的沃野良田。从前这儿的小麦产值低,而今日,在“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的双向奔赴中,禹城完结了粮食产值攀新高,这座千年粮仓也正焕宣布新的活力。
在田间,斗极导航的无人农机划出精准轨道,无人机为作物开具“养分处方”;在车间,智能加工设备将优质小麦转化为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在云端,农技专家回答着农户的疑问。这场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晋级,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认知革命,从“卖原粮”到“卖蛋白、卖产品”的价值跃迁,正在重塑千年粮仓的基因。当清晨的薄雾掠过伦镇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当辛店镇电商产业园的直播灯照亮“煜壇”面食的包装线,一个传统农业县的新质生产力故事,正在黄淮海平原上生动书写。